3.3.2 台股 V.S. 美股

美股是全球最大的股票市場,現在透過網路開戶,有IB、Firstrade、Td Ameritrade之類的網路平台,美股有很多交易的標的,以前一節提到的蘋概股來說,你不如直接買Apple的股票 (代號: AAPL),或是特斯拉的股票 (代號:TSLA),美股交易是以一股為單位買賣,而台股是以一張(1000股)為單位買賣,當然現在也有零股交易。以下講一段作者在2020年3月股災之後的的親身投資教訓。

自從幾年前開了美股戶頭後,又讀了一些書,發現了一些台灣沒有的投資標的物,例如:石油、原物料、REITS、不同的ETF等等,記得當時石油大約是在60元,最高點是100元,所以就買進了UWT (石油 x 3倍),就是三倍做多石油,想說利用槓桿以小博大,誰知道後來石油跌幅超過50%,這一檔我就歸零了,UWT的計算方式是”當日”原油指數的三倍漲跌,這是一個很大的教訓,這也就不難明白後來台灣的”元大原油正2″為什麼會下市了。前車之鑑,我這次沒有受傷。

那時另一個吸引我的是REITs的股票/ETF,因為配息率大約都有8~10% (如果含扣稅30%,就大約是5.6%~7%),看似不錯,所以我研究了 IYR (美國房地產指數的ETF),發現配息率不是很高,因為我看到另一檔叫MFA的,其實這一檔不是ETF,但因為配息率高,我也就買了滿多放著,我記得是 USD $8上下,每年配息 $0.8,也就是 10% (扣完稅是7%)左右,所以只要它一跌,我就加碼,例如我曾買在$6,$7,覺得自己真是賺到了,這樣的光景是持續了幾年,但在2020年3月的時候,由於新冠疫情的股災,這支股票直接打到了$1 (現在是2020/12/4,它的價格是 $3.79,配息從原來的每季配 $0.2,現在變 0.05),幾乎要歸零了,這才想到,我幾乎不知道這家公司是做什麼的,只知道是「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公司」,但不知道實際業務是什麼,但為時已晚。

另一個讓我在這次股災也大為受傷的是 CEFL,這是二倍做多封閉型基金的ETN,配息高達15%(扣完稅將近10%),這麼好的標的,我用少少的錢投就好了,但一樣的,逢低我就會買進,在2020年3月股災的時候,它也跌到了$1,然後在2020年3月27日下市,這是什麼概念,我的錢就蒸發了 (當然下跌過程我有停損),如果在2020年3月之前,你去看他的歷史資料和技術分析,根本沒有下市這種事發生,但偏偏讓我碰到了。

因為我偏好有配息的投資標的,聽說美股的高收益債配息,不會配到本金,且手續費比台灣的基金便宜,就買進了PHK,當時的配息也差不多10%,2020/3的時候,股價從 $7.x 跌到 $4,現在 (2020/12/4)是回到 $6.18, 配息還是大約9%。

這些是我投資美股的慘痛教訓,主要有二個:

1、不要玩有槓桿的股票或ETF

2、高配息也代表著高風險

現在的我會買美股ETF,但是是定期定額買,因為只有經歷過慘痛的經驗,才知道自己是多麼無法接受大損失。我依然看好石油會漲,但是我改買XLE (能源公司的ETF)。

  這段回憶,說明了美股有很多不止公司股票的投資標的,有石油、能源、黃金、不動產、不同國家、區域型、及之前提到的外匯ETF等等。當你看好石油會漲的時候,不是只有買進台股 (例如:台塑)這個選項,你也可以買進美股的XLE ETF。以下是筆者接觸過的美股ETF:

COPX : 銅
DRN : 房地產 x 3
ECH : 智利
EIDO : 印尼
EWT : 台灣指數
JNK : 債券
JO : 咖啡
MCHI : 中國股市
MFA : REITS
QID : 放空Nasdaq
SGG : 糖
SLV : 銀
SLX : 鐵
TAN : 太陽能
UGA : 石油
XIV : 放空VIX

另外總經數字也會影響大盤的走向,以下是美國的一些重要經濟數據發佈日:

每月的固定時間,美國會公佈重大的經濟數字,投資者可以注意一下,通常公佈前後,美股都會有較大的震盪,以下整理數據公佈日:
每月第一週: 採購經理人指數,http://www.napm-oregon.com
1-7號:就業報告,http://www.dol.gov
9-16號:生產者物價指數,http://www.dol.gov
9-16號:個人收入與支出,http://www.commerce.gov
11-14號:零售業銷售額,http://www.commerce.gov
14-17號:工業生產指數與產能利用率,http://www.federalreserve.gov
15-21號:消費者物價指數,http://www.dol.gov
16-20號:新屋開工與營建許可,http://www.commerce.gov
21-31號:國民生產毛額,http://www.commerce.gov
最後營業日:領先指標經濟指數,www.commerce.gov

在台灣則是「景氣對策訊號」: